蓝领和白领 谁才是自助仓储的主导? |
2022-10-19 |
蓝领和白领 谁才是自助仓储的主导?
不久前,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草根和高端共生的“深圳胸怀”》,讲的是深圳将在2025年前推出4套临时租赁仓库,解决城市从事服务业的外来人员的仓储问题,从而成为********个为外来人员专门建租赁仓库的城市。近日,深圳市明确,今年底,首批筹集建设的450套临时租赁仓库集中上市,这批仓库源还有一个名字,叫“迷你仓库”。针对近期仓库租赁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落地”,特别是在政策的“风口”下,自助仓储成为资本宠儿,笔者探讨一下自助仓租赁该怎么发展。
商品仓库市场被穷追猛打,仓库地产唯一的政策“风口”就在自助仓租赁,土地、金融、税收和规划等“一揽子”政策红利齐刷刷降临。再加上,多份重磅级的报告指出,城镇租赁人口将从目前的1.89亿增长到2030年的2.65亿,租赁的市场价值将从1.1万亿增长到3万亿。“2万亿增量大蛋糕”面前,租赁真正实现了多主体供给。近两年,包括开发商、仓储地产中介、物流公司、“市场队”(国有租赁企业、开发商和银行)、资本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纷纷高调进军自助仓租赁行业。
目前,自助仓储主要有四大类,互联网创投、开发商、物流和仓储地产中介。品牌运营商扩张最快,如好管家自存仓等。2021年,一站式储物开业达45间,互联网芒果迷你仓5年计划增加20间,无忧迷你仓网3年增10间。总之,未来几年品牌基本翻1-2倍,HOKOKO甚至提出3年增加100间。
经常有人问,自助仓储赚钱太难,投入产出太悬殊,为何机构蜂拥进入。笔者答曰,资本风口吹的呗,前几年是众创空间,这两年是特色小镇,现在轮到自助仓储了。所谓“2万亿级增量市场”,指的是所有租赁人口创造的价值。问题是,发达市场机构租赁仅占30%左右的比例。在我国,传统线下灵活满足差异化需求的私人散租,已解决很大一部分需求,考虑政府公租、人才租赁,仓库企自持,租赁地块建设,再加上居民收入增长下降,盯着中高收入的自助仓储市场没那么大。
既然蛋糕没那么大,互联网思维下的打法是,先把规模吹大,然后拼命抢占市场,看谁最先探头,实现赢者通吃,这与炒作共享经济、众创空间的打法如出一辙。目前,能够盈利的自助仓储,要么靠低成本收仓库,要么靠装修改造提高租金。于是,资本裹挟下,自助仓储所到之处,低成本空间被扫荡一空、洼地被迅速填平,租金无一例外地上涨30%以上,甚至在“仓储体验”升级的旗帜下翻倍增长。但是,这违背了租赁这个仓库体系中最具公共属性的子业态的发展本源。
事实上,自助仓租赁是多层次的,首先应该发展的,也是规模最大的,就是迷你仓库。市场鼓励自助仓租赁,除培育“先租后买”的消费模式,更重要的是解决近4新市民(2.4亿外来人口、1亿留守人群、250万大学生)对低租金、相对体面、配套服务完善的租赁需求。一直以来,这部分人靠钢构仓、传统货仓、城中村租仓库、城市外围合租或群租解决,谈不上配套服务,更谈不上体面,甚至连安全也做不到。因此,这部分需求最大、痛点最多,迷你仓库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自助仓储追逐的恒温恒湿迷你仓只是小众,租赁主体应是迷你仓库。不管是建筑物,还是富豪榜,仓库地产领域的高大上,我们见多了,反而草根和底层人群的空间不断被压缩。正如决定一个水桶容量的,不是长板而是短板,评价一项政策的效果,判断标准不是强者壮大了多少,而是弱者获得了多大的扶持和保障。这也是为何,近期市场队加速入场,集体土地快速入市,商办工业空间“改”好管家仓储落地,因为这部分空间成本超低,或许才是蓝领们想要的,收入能支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