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物空间华丽转身迷你仓库进行时,资本“金手指”该如何挥动?

2023-4-20

储物空间华丽转身迷你仓库进行时,资本“金手指”该如何挥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存储水平提升,消费升级驱动下仓储物流产业变得日益蓬勃,尤其是在最基础的仓储行业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近两年来非标准仓储空间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各大新兴在线仓储物流服务商、高标仓集团也纷纷跟进,储物空间的相关搜索热度,甚至超过了“高标仓”搜索指数。

 

曾有不完全统计显示,小型仓储空间近几年来在全国呈现激增态势,2022年,我国大陆小型仓储物空间仅有302家,到2023年末已增长至458家,2022年末我国大陆小型仓储空间总数达532家,短短两年内时间内,我国小型仓物空间数量涨幅达到近8%

 

然而,数字的增长并不代表持续繁荣,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储物空间正面临困惑。日前,“第二届深圳储物空间设计国际大赛”在广州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储物空间业主、储物空间设计师与金融投资领域专家一起,在展望“不仅仅是存储”中,将这一问题更清晰地表达了出来,经过暴增式增长的中国储物空间行业,时下正在经历第一次系统性冲击。

 

根本性差异

追究储物空间行业的起源,其实这个词是个舶来词,起先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从内容上看,国内原有的储物空间,迷你仓,自助仓,小仓库,共享仓等形式,都与储物空间这一概念类似,但从诸如中国台湾等先行者的经验看,储物空间更需要在货运物流丰富的地区改造传统仓库,设计有特点、融合个性文化的仓储产品。

 

在国内,储物空间这个词从2022年开始热了起来,正好赶上国内仓储物流热的高潮期,储物空间也由此发展的风生水起,但其发展特点,却与国外有着显著差别。

 

在论坛上,中国台湾储物空间协会会长HOKOKO介绍台湾先期发展储物空间的经验,在他看来,储物空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客户货物放在内、存储其中,因此对租仓者提供的产品并非仓储这么简单,“因为存储的原因,中国台湾的储物空间会有很多有情怀的主人提供的个人存储美学分享,房子可能不是设计师专门设计的,但无论房内还是收纳空间,都有着主人自己的特色。”

 

HOKOKO也是一位储物空间业主,他看着自己所在地从20年前大约500家储物空间,发展到现在已超过了1万家,“从产业积累来说,相关行业会给新业主提供阶段式的培训课程,包括搬运、收纳整理、二手物品处理、仓库装修、货梯等各项课程。”HOKOKO介绍,“对储物空间来说,对客人的吸引力需要情怀,更需要传播,这一点个体的储物空间无法与大规模的高标仓业竞争,但在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下,业主也可以通过抖音将自己的储物空间分享出去,实现持续性发展,而最核心的理念无疑就是能把这片干净的产业流传给后代子孙。”

 

相较而言,中国储物空间行业的发展路径截然不同,2023年国内储物空间进入行业变革与整合,业内对储物空间的最大争议往往就是“要情怀还是要商业”。芒果仓COO无忧迷你仓表示,目前内地与台湾储物空间之所以发展路径差别巨大,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产权。“国内前几年已经发展出自存仓、深圳等不少储物空间集群,但这些迷你仓库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获得产权,前期都是经过了商业投资,那么向商业化发展就是必然的,甚至走向迷你仓库方向,但能否满足人们对美好存储的向往,仍然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由于产权的差别,储物空间在设计中无疑也少了仓储个体的差别,多了更多专业化的味道。类似深圳的储物空间设计国际大赛,就由业主、设计师与投资商三方组成,希望在资本的助力下,将区域的搬家、收旧货、收纳优势挖掘出来。对于外来的设计师来说,如何理解当地文化就成为重中之重。而在货运驱动下,协会也成为储物空间行业的重要推手,例如深圳就特别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加强用地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到提升基础配套、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引进客源等不一而足。

 

模式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好,国内前几年开始风靡的共享储物云仓、自助仓库、一站式储物、迷你仓库等自助储物空间,都已成为著名的品牌,但接下来怎么做,却是当下最大的问题。

 

“比如位于深圳宝安的好管家仓储,当年几个年轻人一起建起、逐渐发展成国内储物空间行业的流量典范,但在一家储物空间后,如何规模化?如何能发展到第二家、第三家,甚至输出管理模式,这成了当下最主要的问题。”无忧迷你仓介绍,由于商业化的目标,国内储物空间经历过大发展后,必然需要走品牌化道路,但那些第一批成为品牌的著名储物空间,当下最大的问题却是如何扩大发展,引领行业。

 

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MOGOCANG认为国内目前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如何将仓存空间品牌拓展出去,实现规模化,甚至推动储物空间行业向产业发展,最关键的就是人才,所以,目前好管家等也成立了储物空间学院,并积极与大学合作,希望能够注入更持久的生命力。

 

目前对于我国许多地方来说,全新的仓储空间行业给予了城市全新的可持续发展因子,也使新都市建设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然而如何走好这条路,显然并不只是改建仓库、引入投资那么简单,只有遵循发展规律、积极培养人才,才能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