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式”暴走10万步后发现,香港商业真的变了|HK72小时

2023-4-24

“特种兵式”暴走10万步后发现,香港商业真的变了|HK72小时


商业地产头条 

  

  TOD五年 谁最卷?


  撰文 |米娅、fufu


  主编 | 付庆荣


  图片来源 | 除特别标注,均摄影by米娅、fufu


  编者按


  Preface


  如歌的香港商业,正在回归。奢华、烟火味犹在,但进化有些缓慢,呼唤fresh air。【重读香港】系列,关注大湾区宏大叙事下,香江商业变化中的闪光点。此篇为,HK72小时·上。


  近日,内地年轻人间流行一种新的旅行方式——特种兵式旅游。通过挑战体力和时间极限,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钱、玩最多的景点。


  跟上年轻人的步伐,赢商网深度报道组“小宇宙分队”(5个体力倍儿棒、鬼马灵感起飞的小姐姐)日行3W步+,暴走香港72小时,进行了一场 #特种兵式商业考察。


 周五早上8点半,我们从广州出发,11点半罗湖顺利过关,12点半到达深水埗。华为运动叮咚一声,弹出条信息:“10000步,您已完成今日的步数目标。”


  可,真正的暴走,才刚刚开始。从酒店出发,沿着弥敦道、大埔道由南向北,走了近2公里到旺角地铁站,“coffee+冰室”的复合型咖啡店、细分需求的日料/日杂店、“悄悄涨价1元”的港式茶餐厅、街头消失的卓悦莎莎、巨屏广告的“24小时迷你仓”、“到点打折”的钱大妈……每一步,重新遇见的香港商业,变得有些陌生,但新鲜。


下午3点左右,终于到达了旺角地铁站附近。在领展花了大手笔收购改造的T.O.P商场,看见了社区MALL不靠连锁品牌也能“小而美”的新可能;在曾经内地游客疯狂抢货的朗豪坊,看见了国际大牌的坚挺与年轻化的effect。


接下来的5个小时,绕着旺角老街打卡了一圈网红咖啡店,被场景刺激的新鲜感的确有,但产品的组合和味道,却难言惊艳。它们火爆背后的原因,有待细究。


  同样缺乏丢丢惊喜感的,还有尖沙咀堂吉诃德香港1号店,在美丽华广场地下1层。晚上9点左右,店里客流不少,但排队盛况不再。当Don Don Donki变为了香港人打交道的“老朋友”,常规化的商品组合似乎没法瞬间打动满心欢喜奔赴而来的我们。


 变得有点常规,甚至保守,是三年大疫后,香港商业抹不去的底色。


  国际大牌的诱人折扣,货全价优的美妆集合店,临街而生的网红茶餐厅……以往那套“躺赢”的吸客大法,在今日内地消费者眼中,难言稀罕。


  另一方面,香港商业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变化,迭代速度亦较内地商业慢了几拍。


  但在与不同品牌商家、商场人员、本土居民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能清晰感知到大家对于香港商业恢复往日元气的期盼,那么强烈。


  正如,我们打心底希望在旺角街头消失了、暗淡了的霓虹灯,能够再次亮起来。


  01

 T.O.P商场,是我们此次#香港72小时 打卡的第一家商场。总面积约28.4万平方呎,原为旺角工业贸易署大楼。


  此次考察前做功课时,在一篇2020年采访报道中看到,这个商场被领展高层评价为:“一个较为失败的投资案例。”


  2016年,领展买下它的时候花了59.1亿元,预期经过爆改后商场会有个V字型回报。但时运不济,翻新出街的T.O.P遇上了香港社会风波、疫情黑天鹅,V字型变成了U字型。


  带着一丝丝质疑的主观猜测,我们还是走进了它。在1楼碰到的第一家店是成立了10年的aojo眼镜,频繁露脸于内地各大商场。没想到的是,这是T.O.P近90个品牌中唯一在内地常见的连锁品牌。其余的,多为首次登陆香港的品牌、全新概念的连锁店,或品牌联乘限定店等。


个性潮流,全方位调动、照顾年轻人的情绪,是这些品牌的共有标签,演绎着旺角独有活力与无限可能。正如,T.O.P商场slogan所言:This is Our Place。

在这个属于年轻人的主场,品牌不常规——没有一个中文品牌(服饰、玩具、餐饮),场景不设限——没有常见的中文导视标语、所有门店都有专属Q版logo,情绪不复制——“有时候,孤独会更轻松”、“be social, my firend”。


 或许,从投资回报来说,领展希望“少做一些类似T.O.P这类商场”。但作为一个看厌了内地“千mall一面”的观察者,我们希望它多做几个T.O.P,打开内地社区商业运营新思路。


  02

 香港咖啡消费氛围渐厚,不同片区的咖啡店调性不同。暴走香港的第一天,主要集中在旺角地铁站附近。这一带人流足够密集多元,因此咖啡店也又混杂多元。

 halfway coffee,被频繁打卡,但门脸仍然低调得很难找到。比店名更惹眼的是,店内五个硕大的红字——坚强贸易行。问了才知道,因为老板的家族,以前是做贸易物流生意的。


 奇怪的是,店内相当狭小,顾客却多是一边喝咖啡一边办公。咖啡师小哥哥说,“因为这里虽然是闹市,但是却很安静”。大概是因为,这家店所在的豉油街,是一条, 相对僻静的附街。

点了爆款之一的“龙眼蜂蜜咖啡”,有一说一,入口像是一杯奶油,不像奶咖,更不像一杯爆款咖啡。“香港人真的爱喝这样的咖啡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七拐八拐去了亚皆老街上的星巴克伟基楼店。


 你见过这样的星巴克门店吗?

星巴克融入社区的方式是,墙上贴满港式老楼可见的“牛皮藓广告”,还有李小龙、周星驰的电影海报。相比星巴克“戏院冰室”的噱头,更让我们有印象的是,店内年轻人执笔埋头写字, 氛围更像是赶论文、老师辅导学生写作业。


当然,还有更多其他风格的咖啡店。2贰号咖啡和DPD咖啡,两家店招紧紧挨着。前者是暖光,茶餐厅风格明显;后者是相对有距离感的冷光,调性和菜单都则偏西式,强调“all day dinner”的仪式感。有意思的是,同框很不和谐的两家店,却可以如此和谐地各自存活。

03

 近几年,常见日本品牌去香港开店的消息。但我们的认知很模糊——日本品牌对香港市场“似乎”情有独钟,因为缺少很切身的感受。


  模糊的滤镜,在这一趟暴走香港中,被彻底拨开。在人来人往的地铁站,最常见的零售门店是烘焙面包店。除了最常见的香港品牌美心西饼,现在肉眼可见的改变是,日式烘焙变多。A-1 BAKERY便是其中一个品牌,门店以简洁浅灰和原木色为主,产品既有“日本定番”吉列咖喱包,也有吉列猪扒包、黑椒沙律酱厚切午餐肉包这类香港本土化明显的产品,单价15到20元。


  当然,最容易与日式品牌不期而遇的场景是街头巷尾。在香港已有约50店的759阿信屋,店内光线亮堂但不刺眼。温暖的木质货架,透着一丝中产的调调。高桥Takahashi Outlet这类有尾货属性的日杂,进店者络绎不绝。


日式杂货店更广为内地所知的是堂吉诃德。香港年轻人更喜欢叫它的英文名字,Don Don Donki,在香港已有10多家店。堂吉诃德在香港深得人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商品之丰富和细分,却从不让人迷路,反而很容易找到。比如美妆日化区,以阿拉伯数字标识出11个细分区域,眼药水、美瞳、面膜、面部护理、唇妆、彩妆、口腔、洗浴等。


但“本地化”Don Don Donki,似乎少了些惊喜感。列方式并不是凌乱堆到屋顶,而是有一丝港式的精致调调;日语洗脑的主题曲,变成了粤语版……


  04 第一天的暴走,结束于晚上10点。在深水埗地铁站的D2口附近,遇上了一家伤心酸辣粉门店。这家开在一众港式甜品店中的店,深夜排队等位者不少,年轻人居多。


  “(这家店)在香港开了很多分店,年轻人都挺喜欢的。”陪行的香港朋友这样说。其实,关于香港人嗜好“重口”川渝味这件事,五六年前在旺角看到硕大灯箱招牌的“刘一手火锅”时已留下深刻印象。

 巅峰时期的刘一手重庆火锅,是香港明星的心头爱。但因疫情影响,JC Shop老板庄天颂特许经营的“刘一手”,在2020年因欠薪导香港分店全数结业。2021年,在又一城开出香港首家直营门店,继续维系着香港的川渝菜江湖。


  不同于内地转道而来的刘一手,“辣到流口水,辣到流眼泪”的伤心酸辣粉是土生土长的香港品牌。首家店2008年开业,创业初期,只有一家开设于深水埗的百余呎小店,店子虽小,打卡者不绝。


  “麻辣鸡煲,香辣烤鱼,正宗重庆专门店”、“四人同行,一人免费”、“任饮任食,放题90分,每位128港币”……贴在玻璃门上的硕大菜单,无一不证明:伤心酸辣粉,身着酸辣粉外衣,实为正统重庆菜。而年轻人簇拥于此,为好吃而来,也为性价比而心动。


 当然,成功攻占了香港各大地铁站、部分街头的绝味鸭脖,实属又一惊喜发现。神色调皮的“juewei鸭”IP,配上醒目的“绝”字招牌,让我们在广告灯箱林立的铜锣湾,也能一眼找到它。


  可看到,在浑厚的、主流的港式“清淡”餐饮体系中,重口味的川渝菜/零食,用几抹“酸、辣、麻”挑逗着香港人的味觉神经,丰富着内地餐饮品牌对香港的新想象。


  05彩蛋时刻


  香港人“隐藏”的消费变化


01,24小时迷你仓,香港人离不开的“刚需”


  家里东西多了,感觉堆不下?有些东西暂时用不到,又不想丢掉?……在逼仄居住空间生存的香港人,催生了“迷你仓”的大需求。走在香港街头,迷你仓的广告处处可见,或大或小。这个曾经在内地被吐槽“走不出北上广深”的业务,却在香港活得很好。


  “广告越打越多,广告牌越做越大,证明竞争逐渐加大,侧面也印证这个市场已经足够成熟了。”消费需求越分越细,正如街头的肉档都已经可以分国籍卖,恰好说明香港人的消费意识已经成熟到相对高级阶段,而内地还有距离。


02美团入局,香港人的外卖生活要变天?


  上市5年后,美团宣布正式进军香港,但它有2大绝对控场的对手。德国外卖企业Delivery Hero旗下的foodpanda,2022年上半年香港市占率63%;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户户送(Deliveroo),同期市占率 37%。


后发抢食,虽有不易,但这个内地最大的外卖巨头,带着一腔“重塑香港外卖格局”的热血与可能。首先能预见的是,在凶狠的价格战中,香港人点外卖的配送费,可能急速下降,而点外卖的频次或随之提升。“多一个竞争对手,对普通消费者,就意味着多一种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