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仓为何成为城市新宠

2025-11-6

迷你仓为何成为城市新宠

版次:A06来源:南京晨报

 

南京24小时迷你仓库内景。 受访者供图

 

迷你仓内部货架。王洁馨

 

迷你仓配备24小时温度监测器。 王洁馨

 

“‘双11’囤的货、换季的衣物、孩子的旧玩具……家里实在塞不下了,扔了又可惜。正好发现小区里开了这个迷你仓,短租几个月,等过年带回老家,太方便了!”近日,在南京市建邺区某小区内的“迷你仓”前,正在存物的王女士对记者感叹道。她的经历,折射出无数城市居民共同面临的储物难题。

 

近年来,一种名为“迷你仓”的新型存储服务在全国各大城市悄然兴起,仅大众迷你仓一家企业,仓库就已覆盖全国19个城市,总计103家门店,而上海、杭州等地的“迷你仓”门店更是五花八门、遍地开花,“迷你仓”这一都市新宠正成为缓解都市人“空间焦虑”的一剂良方。

 

“无处安放”的物品 与“放不下的情怀”

 

随着消费升级与有限居住空间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居民家中的闲置物品越积越多。从换季衣物、珍藏书籍,到儿童玩具、闲置运动器材,这些“弃之可惜,置之又无地”的物品,催生了人们对额外存储空间的迫切需求。

 

除了像王女士这样的“囤货族”,正在装修的家庭也成为迷你仓的高频用户。“去年家里装修,沙发、床这些大件家具无处安置,租传统仓库不仅距离远,还得自己找车搬运,实在麻烦。”28岁的李女士向记者展示她的迷你仓订单时说,“后来发现小区里就有迷你仓,既近又方便,租了个10立方米的大型仓三个月,解决了大问题。”

 

与传统仓库相比,迷你仓精准击中了用户的多重痛点,传统仓储往往面积大、租期长、位置偏远;而迷你仓多直接开设在居民小区或核心商圈,真正实现“仓储就在家门口”。以大众迷你仓为例,南京的7家门店均紧挨小区,甚至有的门店直接开在了小区里面,3立方米到10立方米的仓库更是火爆异常,7家门店的相关仓库规格均显示租满。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们普遍采用24小时“无人值守”的智能管理模式,用户通过手机小程序认证、刷脸即可进入,全程自助,便捷高效。

 

凭“智能安全”吸粉 靠“便捷灵活”立足

 

记者实地探访了一个迷你仓网点,亲身体验了全流程服务。打开小程序,附近仓点、平面图、不同仓型的剩余情况、尺寸价格等信息一目了然,可以根据自己物品的数量、体积以及预算,快速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仓型。仓内环境整洁有序,每个仓门都配有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了解该仓位的具体情况。墙上悬挂的温度计清晰显示着仓内温度,让用户对物品存放环境了如指掌。

 

“我们迷你仓在南京共有2家门店,目前鼓楼区的分店也在紧张的装修之中,近期就将正式开业,后续我们将结合市场情况,继续加大投入,在南京全面铺开‘迷你仓’。”某连锁品牌迷你仓店主告诉记者,主要用户是装修过渡的家庭和有短期储物需求的年轻人。“存储规格从一两立方米到几十立方米不等,最受欢迎的是35立方米的小仓位。”

 

谈及服务保障,店主重点强调了安全与便捷性。“为确保用户物品安全,我们每个网点都配备高清监控,且仓库24小时开放,顾客可随时过来存取。门口还设置了人脸识别系统,进一步提升安全等级。此外,我们会定期安排人工巡检,重点检查仓门密封性和设备运行状态,杜绝安全隐患。”他还补充道,仓内温湿度控制是用户关注度最高的需求之一。“每家门店都装有温湿度监测系统,我们还专门研发了一套联动机制,能将实时数据同步到工作群。一旦发现湿度异常,我们会立刻加大抽湿力度,确保存储环境稳定。”

 

除了常见的独立仓型,他也提及了另一种模式:“我们还提供厂房式共享存储空间,用户可按实际占用体积灵活计费,满足不同层次的存储需求。”

 

当然,便捷不等于无限制。为确保安全,迷你仓对存放物品有严格规定,明确禁止存放易燃、易爆、易腐蚀等危险品。这些规定在用户协议和小程序内均有显著提示,共同维护着这个共享空间的安全秩序。

 

金钱换空间 不止于仓储 更是生活方式的延伸

 

迷你仓的走红,不仅在于提供了堆放杂物的空间,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现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变迁。它象征着人们开始用更智慧、更经济的方式管理有限居住空间,以换取更高品质的生活和心灵上的“断舍离”。这让家回归其居住本质,而将那些承载记忆或暂时无用的物品,妥善安置在另一个“家”中。

 

目前,南京迷你仓的租金价格普遍在每月100/立方米左右,长租的价格将更加优惠,结合年轻群体“轻持有、重体验”的消费观念转变,也让“按需租仓”成为新趋势——他们不愿为闲置物品牺牲居住舒适度,宁愿支付金钱换取空间自由。

 

社会学专家黄博士表示,从社会变迁的长时段视角看,迷你仓的流行标志着中国城市社会从“生存型空间”向“发展型空间”的转型。当物质积累超越基本生存需求,空间管理便从“功能性存储”升维为“生活方式设计”。然而,我们仍需警惕:当空间解决方案过度依赖市场化手段,是否会加剧社会空间的不平等?当情感记忆的保存完全交由商业机构,是否会导致公共记忆空间的萎缩?这些问题的解答,将决定迷你仓能否从“都市新宠”真正进化为改善城市空间正义的“社会创新”。

 

从表面看,它是一个“存放物品的空间”;从深层看,它已成为都市人生活方式的“调节器”——既不让家被闲置物品占据,又让“断舍离”不必以割舍回忆为代价,使有限居住空间能够承载更高品质的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消费观念的持续升级,这个“都市宝藏空间”或许将从“新兴服务”逐渐转变为“生活刚需”,为更多城市人提供实现“空间自由”的可能。

 

见习记者 王洁馨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万博洋